原標題:
將秋糧收獲到手,全力培育冬前壯苗
河北發(fā)布秋糧搶收小麥搶播技術建議
近期,河北省大部地區(qū)出現(xiàn)連續(xù)降水過程,局地農(nóng)田出現(xiàn)積水。針對當前氣象條件和生產(chǎn)形勢,近日,省農(nóng)業(yè)技術推廣總站組織省氣象科學研究所、省小麥產(chǎn)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團隊、省玉米產(chǎn)業(yè)技術創(chuàng)新團隊及農(nóng)技專家發(fā)布秋糧搶收小麥搶播技術建議,提出“兩搶、三服從、四補一促”技術路線,強化應對措施,將秋糧收獲到手,全力培育冬前壯苗,夯實明年豐收基礎。
據(jù)氣象部門統(tǒng)計,10月1日至6日,全省平均降水36.7毫米,較常年同期偏多3.5倍。預計本月還將有4次降水過程:10月10日前后,全省大部分地區(qū)有小雨;10月15日至16日,全省大部分地區(qū)有小雨;10月21日至22日,中南部地區(qū)有小雨;10月29日至30日,全省大部分地區(qū)有小雨,中南部有小到中雨。受連陰雨影響,全省玉米收獲推遲、茬口銜接偏緊,局地土壤黏重、機械難以下田,對冬小麥生產(chǎn)帶來不利影響。
專家建議,玉米搶晴搶時收獲,成熟一塊收獲一塊。對土壤濕度偏大、機械能夠進田的地塊,調集收割機盡快進地作業(yè)。對一般積水地塊,盡快疏通溝渠排水,開挖深溝瀝水。對田間積水嚴重、短時無法排水或局部倒伏地塊,組織動員人工收獲。收獲后及時通風晾曬,有條件的地方進行烘干作業(yè),降低籽粒含水量,防止發(fā)芽霉變。
同時,玉米收獲后,要及時進行小麥備耕備播,搶抓農(nóng)時播種。圍繞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,堅持“寧晚勿差”“已晚更細”的原則,做到“三個服從”,即播期服從墑情、播量服從播期、進度服從質量,落實晚播小麥“四補一促”,即以種補晚、以密補晚、以好補晚、以肥補晚、以促為主應變措施。
在加快散墑降濕方面,前茬收獲后,立即排除積水,加快土壤散墑。根據(jù)土壤墑情開展秸稈還田,土壤過濕時不宜開展還田作業(yè),防止秸稈覆蓋地表,影響土壤散墑。對機收地塊,降低留茬高度,保證秸稈粉碎質量,均勻拋于田面,及時翻壓入土,適當耙耱壓實。對人工收獲地塊,及時清理田間秸稈,為散墑整地創(chuàng)造條件。耕層相對含水量降至75%左右進行冬小麥播種。
專家建議,精細整地備播,堅持進度服從質量,晚播地塊整地質量尤為重要,散墑后及時開展高質量整地,采取深耕或旋耕整地,破碎田間坷垃,平整土地。
在精細精量播種方面,對墑情適宜地塊,強化精細整地,千方百計擴大適期適墑播種比例。對田間積水、土壤濕度過大、短期無法散墑整地的地塊,落實晚播小麥各項技術措施。晚播麥田適量增施1至2成底肥,對于秸稈離田地塊,增加2公斤左右鉀肥,并確保氮磷鉀平衡。晚播麥田選用早熟或中早熟品種,彌補積溫不足的缺陷,最大限度提高冬前苗齡和壯苗比例?茖W選用包衣拌種藥劑,做好種子包衣拌種,減輕小麥苗期病蟲害發(fā)生基數(shù)。
專家建議,晚于適播期地塊,每晚1天增加1斤播量。冀中南整地質量好的地塊,播量最高不超20公斤,冀北整地質量偏差地塊,播量最高不超27.5公斤。確保充足穗數(shù)的同時,避免過大群體造成田間郁閉和加劇來年倒伏風險。采用高性能播種機具,提高播種質量,控制機械行進速度,嚴格控制播深,以3至5厘米為宜,避免晚播深播弱苗。播后及時鎮(zhèn)壓,促進種土密接,提高出苗質量。
在小麥冬前科學管理方面,專家建議,在小麥苗齡和氣溫適宜條件下,搶時開展禾本科惡性雜草秋季防治,減輕春季防治壓力。土壤墑情適宜時,做好冬前鎮(zhèn)壓,壓干不壓濕、壓軟不壓硬,防范冬季凍害。結合灌溉越冬水,晚播弱苗適量追施2至3公斤尿素,保苗安全越冬,促弱轉壯。(記者郝東偉)

關注精彩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