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月亮不知道它的恬靜皎潔,

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月亮!

在那片如水的月光下

我們仿佛聽見

情感與記憶的涓涓細流悄然涌動

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與治愈的橋梁

很高興與我們合作藝術家丁羽佳一起參與

600號畫廊 | 影映——親子關系心理健康藝術展

本篇展出作品《月下呢喃》的誕生過程以及創(chuàng)作心得

藝術家簡介

大家好,我是丁羽佳,一個繪畫和雕塑的創(chuàng)作者,投身藝術領域有一定年頭了,以雕塑創(chuàng)作為主,熱衷于在時代洪流中觀察平凡個體的生活軌跡,引發(fā)大家對平凡美好的共情和思索,之前也創(chuàng)作過一些親密關系主題的作品。

創(chuàng)作背景故事

ED Healer:您的作品靈感來自于何處呢?

丁羽佳:兒時的我算得上徹頭徹尾的調(diào)皮,就像一顆活力過剩的彗星,在中學這浩瀚星空中橫沖直撞,闖出一串串麻煩的尾跡。而學校的傳喚如同密集的流星雨,頻頻將母親召至校園,每次她都在暮色中踏入學校,在夜色如墨時從辦公室出來。

有一天,母親和往常一樣被老師數(shù)落完之后從辦公室走出,輕聲對我說:“兒子,能不能不要再讓我和這些人坐在一起!

那一瞬間,她的話語如同一把精致而鋒利的鑰匙,精準地插入我內(nèi)心深處那把名為愧疚與覺醒的鎖芯。自此,我內(nèi)心的躁動如潮水般退去,開始踏上蛻變之路。

《繁星·春水》中對母愛的細膩描繪和《小王子》中童話故事般純真的情感,也為這幅作品的創(chuàng)作帶來了啟發(fā)。

ED Healer:您以做雕塑為主,為什么會選擇繪畫作為表現(xiàn)形式呢?對于展覽的主題"影映",您的第一感受是怎樣的?

丁羽佳:雕琢的藝術講究空間里的立體呈現(xiàn),而繪畫更像是思緒肆意流淌后隨性靈動的一種記錄,它們對我來說是不一樣的藝術形式。

《月下呢喃》這幅作品更像是一篇隨筆日記。月下,母親或許會輕聲給孩子講述著古老的故事,孩子則依偎在母親身旁靜靜聆聽,在寧靜的夜晚勾勒出一幅溫馨動人的親情畫卷。

“影映”,讓我感覺童年的記憶像幻燈片一樣一幕幕回放。我與家人的點點滴滴,哪怕是最不起眼的小事,其實都塑造了不一樣的我。

ED Healer:您的母親對畫作有作出什么評價嗎?您有什么想向她表達卻沒法當面說的話嗎?

丁羽佳:畫作給母親看到之后,她感慨道,“哦,原來我在你心里是這個樣子的”,讓她更直觀地感受到了我的所思所想。

在當下社會環(huán)境里,人們在情感表達上普遍傾向于含蓄內(nèi)斂,我小時候也不例外。

但隨著年齡增長與閱歷增加,我越發(fā)覺得有些情感理應坦率地表達出來,若一直隱而不發(fā),終會成為遺憾。

我很感謝我的母親。在單親家庭環(huán)境里,她給了我足夠自由的成長空間,就像一束光照亮我成長的路。

小時候,很多周圍的小伙伴會被父母安排很多興趣班,但我永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來,今天去畫畫,明天又蹲在路邊看看小昆蟲。包括身邊有些朋友成年之后也被約束得比較厲害,比如說頭發(fā)的顏色,穿著等會有很多很具體要求和束縛,但我的母親從來不會干涉。

當我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,面對專業(yè)的抉擇時,母親也默默站在身后,給予我充分的自由與支持,她說,“路是你自己選的,你也要自己走完”。

藝術與療愈

ED Healer:您認為藝術創(chuàng)作對您的情感健康,或者你周圍的人產(chǎn)生了哪些影響呢?

丁羽佳:于我而言,藝術創(chuàng)作就像是一個情緒的安全閥。生活里面積攢的一些情緒,好的或壞的,包括壓力、焦慮、失落或者開心,都可以拿起畫筆,或者面對粘土,找到宣泄的出口。

當遭遇挫折,滿心沮喪的時候,沉浸在創(chuàng)作里,把這些無形的情緒具象成畫面上的一抹色調(diào),或者是雕塑上一個一個的筆觸,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愈,讓我的內(nèi)心重回平靜與釋然。

ED Healer:您對親子關系,甚至是近期熱議的“中式父母”“有毒親子關系”“原生家庭”等一些話題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?

丁羽佳:親子關系其實是一場漫長而復雜的修煉。

當我們談到“中式父母”,我們可能會談到窒息、壓抑等很多消極負面的詞語。但很多中式父母也有自己的無奈,來自生存方面的壓力和焦慮,受到時代局限扎根頗深的傳統(tǒng)觀念等等。望子成龍心切,有時候手段就比較生硬,加上不善于表達就會導致甚至加劇雙方的誤解。

健康的親密關系不應該是權利的拉扯,不是父母把自己的要求強行加給孩子,也不是孩子一味地抗拒父母的關愛與引導,陷入無端的叛逆漩渦。

只要試著敞開心扉,相互理解,相互尊重,用心搭建溝通的橋梁,所謂有毒的關系,也能通過溝通交流或者學習慢慢進化,轉(zhuǎn)化成彼此滋養(yǎng)的力量。

讓家還是港灣,而不是枷鎖。

ED Healer:您對親子關系創(chuàng)作領域的藝術家有什么想說的話嗎?

丁羽佳:對于投身親子關系主題創(chuàng)作的藝術家,我想說,其實不用害怕袒露真實的自己,因為它很貼近生活。但是太貼近生活,反而很容易陷入一種說教式的表達。

親子關系的魅力在于真誠,把經(jīng)歷過的或者看到的很多親子的瞬間呈現(xiàn)出來,哪怕帶著一些傷痕,甚至說出一些困惑,那樣才最打動人心。

創(chuàng)作這條路其實很難走,尤其是聚焦這類主題。會有很多爭議,也會有自我懷疑,但請堅信你手中的筆,眼前的畫布,或者是手下的材料,承載著無數(shù)家庭的心聲。

每次創(chuàng)作都是在給那些不被言說的愛與傷痛,搭建起一座通往理解與治愈的橋梁。這份意義非凡的使命值得咬牙堅持。

太陽、星星和月亮,他們每個都有自己的使命。做你自己就好了,我們共勉!

醫(yī)生點評:(牛小娜 心理治療師 藝術治療師 音樂治療師)

在臨床工作中,我主要以藝術治療、音樂治療的形式與來訪者工作,并深切體會到藝術治療的獨特價值。

以藝術作為媒介,它既是來訪者情緒的“容器”,也是與內(nèi)心對話的“鏡子”,能讓人們將內(nèi)在的情緒與想法外化為具體的作品——一幅畫、一段旋律或是一段即興的表達。

這種“外化”的過程能打破“當局者迷”的困局。當內(nèi)心的感知通過象征、隱喻被轉(zhuǎn)化為可‘見’的形式,自然獲得旁觀的視角。這既能讓人們跳出情緒的漩渦,又能清晰地“向內(nèi)看”,而這種自我覺知,正是改變與成長的起點。

我常常被人們筆下呈現(xiàn)出的“內(nèi)在寶藏”所打動。本篇文章中的藝術家通過創(chuàng)作重現(xiàn)與母親的珍貴時刻,在這個過程中他不僅是在重溫美好,也能激活內(nèi)心深處的積極體驗。那些被藝術喚醒的溫暖記憶,如同深埋的種子,即便在成長的風雨中暫時沉寂,也會在創(chuàng)作的滋養(yǎng)下重新發(fā)芽,成為支撐人們前行的力量。

同時,這種“回到自己內(nèi)在”的過程,本質(zhì)上是對個人史的重新梳理與創(chuàng)造——不是否定過去的傷痛,而是在藝術的重構中,讓那些被忽略的美好獲得應有的重量。

更讓人感動的是:藝術的療愈力從不局限于個體。當藝術作品被分享,它便成了連接他人的橋梁:文中藝術家的母親透過作品感受到被肯定,從而增強對自身角色的認同,獲得更多價值感;畫廊里的觀眾則可能從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喚醒相似的情感記憶。而這正是藝術“無國界”的體現(xiàn)——顏色、線條、旋律、節(jié)奏,這些超越語言的符號,承載著人類共通的情感,讓不同背景的人能在同一幅畫、一段旋律中找到共鳴。而藝術的“獨一無二”性,又讓每個人都能在創(chuàng)作中找到專屬的出口。

無論是否具備專業(yè)技巧,拿起畫筆、開口歌唱、即興節(jié)奏的過程,都是與內(nèi)在自我對話的最直接方式。這種無需評判的表達,讓人們得以卸下防御,在純粹的創(chuàng)作中觸摸真實的自己,完成“感受到并知道”的覺醒。

期待更多人愿意嘗試藝術創(chuàng)作,為自己打開一扇療愈的窗。藝術治療的價值,不僅在于幫助個體走出困境,更在于讓人們相信: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療愈者,而那些藏在創(chuàng)作里的智慧與溫暖,終將成為照亮自我與他人的光。(來源:上海市精神衛(wèi)生中心)

編輯:林馥榆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(wǎng)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(wǎng)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(wǎng)所有,未經(jīng)授權不得轉(zhuǎn)載。轉(zhuǎn)載請聯(lián)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(nèi)容